【資訊】牛樟菇的研究新趨勢

牛樟菇(芝)一直被視為養生聖品,因富含多醣體及豐富多樣性三萜類 ,可調節免疫力、促進體內合成活性維生素 D ,對於免疫、消化系統及代謝疾病都有極好的改善效果。最近幾年學者研究更發現,服用牛樟菇(芝)不僅可減緩大腸癌患者接受化療的副作用,更可以延緩慢性腎病患者的病程演進,進而延後洗腎命運。 修復細胞不會強制吸收 輔英大學保健營養系菇菌類研究室研究員張智全表示,牛樟菇(芝)不能治百病,但對細胞產生一定修復作用,產生“自愈”效果。曾有實驗發現老鼠長期服用後會產生毒性、傷害腎臟,但牛樟菇(芝)會在人類體內合成 1.25 ( OH ) 2D3 ,對於細胞沒有強制性;如果人體細胞並沒有缺乏,就不會吸收 1.25 ( OH ) 2D3 ,而是直接排出體外,不會造成毒害。 張智全指出,人體 1.25 ( OH ) 2D3 的正常濃度應為 30 至 66 皮克( pg/mL ),但根據一份調查,有九成五民眾體內缺乏 1.25 ( OH ) 2D3 。根據研究室進行的一項實驗,七名參與者早上飯前一小時空腹服用 1.6 克的牛樟芝,之後每半小時驗一次血,結果發現,參與者服用前血中濃度為 27.42 皮克( pg/mL ), 5 個半小時後濃度飆升至 473.69 皮克( pg/mL ),之後才逐漸下滑。 細菌絲體子實體功效大不同 一般而言,牛樟菇(芝)分為液態菌絲體、固態菌絲體及椴木栽培的子實體,張智全說,菌絲體和子實體雖同屬牛樟芝,但功效大不相同,前者培養時間從 15 天至 4 、 5 個月不等,功效以抗氧化為主,子實體則須培育一年以上,且三萜類含量高,可提升體內 1.25 ( OH ) 2D3 的濃度。簡單舉例,液態菌絲體就像“幼蟲”,固態菌絲體就像“蛹”,子實體就好比“蝴蝶”。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藥物平臺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張嘉銘說,臺灣特有牛樟分佈於海拔 450 至 2000 公尺山區,子實體外觀多變,有板狀、鐘狀、馬蹄狀或塔狀;初生時顏色鮮紅,後漸變為白色、淡紅褐色、淡褐色或淡黃褐色。 張智全提醒,曾接受器官移植、長期服...